欢迎访问河南科技大学新闻网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河科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河科大人物 > 正文 >

王林生:一生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事业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2日    访问热度: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那是九月的一天,我看到了《中国科学报》9月12日第1版刊登了题为《点赞“赤膊教授”!他为何光着膀子干》的文章。文章全文1000字左右,主要报道了王林生教授对小麦事业专注、热爱、痴迷的科研精神。

看完报道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有许多想要了解的兴趣点。于是,我拨通了王林生教授的电话,表达了自己想要深度采访的强烈愿望和想法。

10月11日,一个平常的日子,我和王林生教授一问一答的采访像一幅卷轴画慢慢展开,也像一首歌轻吟浅唱出科研背后的感人故事。

记者:您个人是如何走上研究小麦这条科研道路的?自己的兴趣使然,还是别的原因?在这条路上,有无重要的导师或老师帮助到您,或者其他的因素?

王林生教授: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北方人主要的口粮作物。小麦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让全国人民都吃上白面馒头是我少年时代的奢望。因为那时只有等到春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平时只能吃红薯面窝窝头和玉米面黄面馍,能吃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因此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将来一定要让人们都吃上白面馍。1982年参加高考第一志愿就报了农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我跟着张万松老师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于1997年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出小麦品种豫麦46号。2004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师从崔党群老师获得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2005-2008年于南京农业大学师从著名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家陈佩度先生获得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小麦遗传育种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012-2013年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学,师从蒋继明老师从事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学术水平再次提升。

记者:去年的播种情况怎样?可以说说一些具体的时间点干的具体的事情,尤其是遭遇疫情期间的具体困难及解决方式、还有遇到的人和事及个人的感受。

王林生教授:2022年,新冠疫情给小麦的秋播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来10月15号就应该播种,结果疫情导致试验地一直定不下来,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在伊川县半坡镇定了60亩试验地,于11月11号才开始播种。原计划20亩需要进行人工点播,可疫情原因学生无法出校门,当地农民又不好找,只好改成机播。当时半坡镇街上的饭店、宾馆全部停业,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后经时任伊川县鸦岭镇党委书记杜志宇(现任偃师区党委副书记)与半坡镇党委书记相利强沟通,吃饭在半坡镇政府食堂,住宿安排在半坡镇文化站。又在当地雇了两名农民工播种,每天早上6点来不及吃早餐,啃点面包、喝点矿泉水就到试验地把种子摆好。6点半,雇工开始播种。中午吃过饭大约1点半,我又把下午要种的种子全部摆好。之后,雇工开始用机器点播。就这样,我们每天早出晚归,连续种了12天。这种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当时伊川县其他乡镇都有疫情,唯有半坡相安无事。可到了11月23号半坡镇政府出现疫情,唯一能吃饭的地方也不能去了,只好从超市购买了一部分面包、牛奶和矿泉水。早上、中午,我就把牛奶、矿泉水带到试验地里吃,不回住处。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可以用来摆种子。又过了3天,播种任务终于完成了。从11月11日开始,到11月26号结束,我们前后共播种了15天,共播种高代品系3000多个、杂交组合300多个,基本上完成了原定的种植目标。11月下旬小雪节气已过,早晚的天气比较寒冷。虽说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但是试验材料种完了,我的心里还是感觉很高兴的。如果试验材料种不上,耽误一年,那损失就大了。

记者:科大1026的研发情况、种植效果、种植户的反馈、高产典型濮阳的反馈及目前四个推广区域的情况如何?

王林生教授: 科大1026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以豫麦46号为母本、郑麦9405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多年系谱选育而成。该品种结合了父母本的突出优点,破解了小麦品种高产、优质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完美结合。已成为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指导性种植计划主导品种,是河南科技大学合校后的第一个国审品种。

科大1026具有八大优点:一是,属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片较宽,叶色绿,分蘖力强,根系发达。株高半矮秆,7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通风透光好,抗倒性强。二是,整齐度好,穗层厚,熟相好。三是抗逆性强,抗条锈病,抗倒春寒,抗干热风,尤其对黄花叶病有较好的抗性。四是,后期落黄好,籽粒品相优,饱满度好。五是,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40-45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45克。六是,品质好。经农业农村部谷物测试中心检测,籽粒容重816克/升,蛋白质含量15.8%,湿面筋含量36.0%,稳定时间12.0分钟,吸水率62%,最大拉伸阻力511Rm.E.U.,拉伸面积101平方厘米。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强筋标准,深受国内益海嘉里、五得利、金沙河面业等多家著名面粉企业的青睐。七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周麦18显著增产4.79%。经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连续多年多点大面积大田种植,产量明显高于当地推广的小麦品种,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农民喜爱的优良品种。八是,经济社会效益高。科大1026是高产、稳产性品种,按亩增100斤,每斤比普麦收购价格高0.1元,每亩按产量1200斤,一亩地多收入230元。

2022年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地出现了多个高产典型,河南驻马店、南阳、商丘、周口等多地出现亩产超过1600斤的高产典型,尤其是河南濮阳县我们现场实打验收,创造了亩产1800多斤的高产记录。这也是濮阳县有史以来出现的小麦高产记录。

在安徽、江苏等数百亩连片的稻茬地,也获得了亩产超过1400斤的产量。

科大1026的育成,我最应该感谢我的爱人张雅莉。正因为有她的一路陪伴和支持,我才能心无旁骛地搞育种研究。2020年麦收将至,由于疫情找不来人帮忙收材料。当时,她因严重的类风湿病在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我硬是拉着她和我一道去荥阳试验地收材料,白天冒着40度的高温收割,晚上用手机电筒给我照着收材料,一直忙到夜里2-3点,甚至通宵收材料。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她没有一句怨言。

2023年烂场雨与小麦收获高度重叠,由于没有存放考种的仓库,一些收获的小麦穗子不得不带回家中,放到客厅里摊开。客厅里、飘窗上、床前头放的都是麦穗,屋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并且用刚买的擀面杖打麦子,她不仅一点怨言都没有,还积极帮着脱粒。可以说没有我爱人的支持,好多工作我都不知道如何开展。

记者:今年的种植情况怎样?在科研方面有哪些想法、预期目标或研究方向?

王林生教授:2023年,我们在洛阳周边租了130亩试验地,其中80亩繁殖育种材料,50亩试验地种植杂交组合和高代品系。在50亩试验地里,我们种植了杂交F1代400多份、高代品系1000多个、正在国家品种审定试验程序中的品种10个、承担国家联合体区域试验品种22个、比较试验品种15个。11月3日,我们按计划完成了全部播种试验。

在今后小麦育种方面,要紧扣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们对膳食营养的美好追求,广泛收集种质资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尽自己最大努力,选育出多种类型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绿色高效的新品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丰富百姓的餐桌。

记者:段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