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讯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金属材料加工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是该学科创建“一流学科”的重要一步,也是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范式和组织模式的重要体现。
“金属材料加工工程教师团队”所在的材料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河南省特色优势学科(A类)和河南省“双一流”创建计划学科。历经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团队已成为国内金属材料及加工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近年来,团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秉持“以科研育化新人、用成果服务社会”理念,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工作之中,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立德修身,不忘从师之本,汇聚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作为学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核心团队之一,团队以宋克兴教授为带头人,通过内培外引、老中青“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营造敬业立学、崇德尚美、协作进取的良好氛围,使团队成为涵养师德师风以及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团队现有院士有效候选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高端专家5人,中原学者3人,中原英才计划5人,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4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青年)等10人,归国留学人员23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是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潜心治学,不忘育人初心,致力培养金属材料加工高端人才。团队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一流学科”为依托,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人才为目标,打造国家一流课程,着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支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全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IWE)105人;指导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创青春”等赛事中获银、铜奖8项,获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支、“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1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以及中信重工、国投集团、轴承科技掌舵人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聚焦前沿,不忘守正创新,持续攻克专业领域技术难题。团队紧密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重大需求,瞄准重点领域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以提高材料基础原创能力、突破高端金属材料制造加工领域瓶颈为愿景,产学研用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金属材料“成型-加工-应用”科研创新体系,为重型装备件热成型、有色金属加工、材料摩擦学、功能材料等领域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2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构建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平台3个,支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
服务社会,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团队紧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重大需求,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学科在行业、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特色优势,持续服务区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抢滩占先先进金属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及储能未来产业,通过直道冲刺实现并跑领跑。团队开发的低膨胀复合材料制件用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与中信重工共同研制国内最大1.85万吨自由锻压力机,成功制造当时世界最大铸件的520吨液压机上横梁;开发的高性能铜合金及加工技术用于世界电压等级最高1100kV的昌吉-古泉直流工程开关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牵头起草的《国家(洛阳)新材料产业基地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面向未来,学科将继续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更多一流教师团队,以改革创新的魄力赢得发展的主动,产出更多标志性科技成果,加速推进学校“一流学科”和“双一流”大学建设,强力助推河南省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为现代化河南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