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科技大学新闻网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媒体河科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河科大 > 正文 >

掌上洛阳:长肉快产仔多,“暖羊行动”助农增收“喜洋洋”!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5日    访问热度:

日前,由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玉琴指导的“暖羊行动”科技支农服务团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这也是洛阳唯一一支入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

03174157_1818.jpg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玉琴对养殖户进行现场指导

带着知识下乡,让技术成为助农好帮手

“近期气温较较高,羊圈一定要做好通风降温,避免羊群出现应激现象。”近日,在新安县,王玉琴和“暖羊行动”科技支农服务团的学生们先后走访多家养殖企业,现场找问题、给建议,针对圈舍卫生、饲养技术、母羊育肥等一一给出具体指导方案。

03174216_7854.jpg

实验

除了服务团指导老师,王玉琴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洛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负责标准化养羊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培训。

“这些可不是坐在实验室里就能搞定的,必须下到基层、走进羊圈,见到养殖户才行。”王玉琴说,不同于猪、鸡等规模化养殖,肉羊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多以家庭为主。自2011年担任站长以来,她不仅走遍了洛阳的规模化养殖场,几个养羊大县的养殖户也几乎全部走到。

都说现在交通发达,可到了基层,关键时刻还得靠两条腿。王玉琴回忆,有一次下乡时碰巧下了大雪,山区道路无法通车,她靠步行在8个村庄走访23户,实地了解养殖户的技术需求和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路上裤脚湿了,鞋子也沾满了泥巴,等晚上回到旅馆,才发现泥巴已经变成了羊粪,散发着它特有的‘风味’。”在工作中,王玉琴习惯用幽默笑对挑战。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行走,让广大基层养殖户知道,原来国家有一个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体系在洛阳有一个综合试验站,站里有一位大学女教授愿意给大家提供免费技术服务。

这十来年,王玉琴的电话几乎成了养羊热线,大到产业发展、未来方向,小到羊病治疗、羊料配方,甚至是羊粪处理、羊毛销售。“电话不分早晚,有时是深夜已经睡下,有时是清晨还未醒来,但听到他们急切的声音时,我没有理由厌烦,面对他们的朴素真诚,我无法怠慢。”王玉琴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王玉琴的带动下,动物科技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随她走进基层,逐渐成长为知农爱农为农人才,“暖羊行动”科技支农服务团也由此而来。

带着问题做科研,让肉羊“优质快繁”羊肉“不肥不腻”

在带着学生走访养殖户的过程中,王玉琴发现洛阳本土肉羊品种普遍体格小、产肉率低,养殖效益相对较低。出现这一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高产品种。于是,她便将培育适合本地区饲养的优势杂交组合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之一。

03174316_1328.jpg

指导学生

王玉琴介绍,国外肉羊品种产肉率高,但售价高昂且未必适应洛阳气候,于是她决定结合本地品种和外来品种的优质基因,培育出适合本地养殖、生长发育快、抗病性强、产肉率高、肉质好的高繁品种,满足养殖户对羊品种“优质快繁”和消费者对羊肉“不肥不腻”的需求。

育种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一个新品种的诞生至少要在10年以上。王玉琴介绍,育种过程中小羊断奶时、6月龄、1岁、2岁时都要进行身高、体重等数据的测量,工序看似简单,但都是一些技术活儿,需要科研人员亲自上场。“以前招收研究生时,我总是希望多一些男生报考,毕竟需要上手抓羊,没有力气可不行。”她笑着说,如今随着智能设备的应用,佩戴智能耳标的小羊走过相应的测量通道,相关数据就能被自动记录,为育种和饲养管理都带来了许多方便。

不同于植物育种,动物育种需要依托养殖场进行。王玉琴尝试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联合育种模式,建立一级核心场、二级繁殖场、三级生产场梯级模型,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助力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十多年来,王玉琴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繁殖生物技术相结合,先后培育出“洛羊-科农”“洛羊-农本”“秦岭肉羊”等优势杂交组合品种。统计数据显示,新品种肉羊成年公羊体重达90千克以上,母羊70千克以上,相比原有品种,增效明显。养殖户饲养新培育的肉羊,平均每只收益可提高200至300元,高的甚至在500元以上。

在新安县一养殖场内,羊儿们悠闲地在圈舍内吃草,它们骨架宽大、体态壮硕,看见有人过来甚至主动靠到围栏边,探出脑袋与人互动,性情十分温顺。

“暖羊行动”科技支农服务团的学生们看到后,十分惊喜:“这儿的羊都是咱们老师培育的呀!”王玉琴则平淡地说道:“养殖户愿意养,说明咱们的研究被市场接受了。”

截至目前,王玉琴培育的肉羊新品种累计在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推广214000多只,为养殖者创造新增利润6400多万元。

带着热爱搞科普,趣味传播羊文化

“在失眠数羊时,你知道自己数的是哪种羊吗?”“美利奴羊毛、开司米羊绒几乎是高级时装的代名词,羊可是动物界的时髦之王。”“吃羊肉、喝羊汤、烤全羊,对吃货来说,羊肉又是舌尖上的美味。”

03174346_9195.jpg

秦岭肉羊

认真做科研,真心搞科普。如果科研是王玉琴的A面,那么科普就是她的B面。多年来,王玉琴一直致力于羊文化传播与研究。今年5月,由她撰写的《中国羊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正式出版。在书中,她用奇妙有趣的视角、生动活泼的语言、充满故事性和代入感的场景,让更多人了解羊文化。从俗语中的羊、文物中的羊,到与羊有关的历史故事等,娓娓道来,为我们全面讲解了无处不在的羊文化。

王玉琴说,无论是甲骨文中的“羊”字、《诗经》中的羊,还是四羊方尊、东汉陶羊,抑或是苏武牧羊、羊羔跪乳……这些无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起就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古今羊文化几乎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洛阳为例,清晨大街小巷里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的羊汤馆正是羊文化鲜活的注脚之一。

“动物科学专业在很多人眼中枯燥无味,就是与牛羊等动物打交道。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专业,摘掉有色眼镜。”王玉琴说,她更希望已经选择这个专业的年轻人透过羊文化,培养对动物科学的好奇心,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理念,在专业道路上科技创新、以农为本、乘风破浪“远航”。

“信念成就事业,作为一名学者,科普不是分外事,而是分内事,更是责任。”王玉琴表示,将继续尝试将科研资源科普化,在保证严谨权威的基础上,让羊文化科普接地气、聚人气。

新闻链接:http://m.lyrbs.com/n/1188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