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开始,河南科技大学启动“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以贯通专家技术指导和农民需求、联通大学生实践锻炼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理念,以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为宗旨,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畅通项目引领与思政教育链条、榜样带动与服务地方链条、政策激励与长效帮扶链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平台。
一、精细统筹谋划,把好“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航船舵”
河南科技大学“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学—研—践—产—用”中构建了“一体两端多翼”的新型实践育人模式。其中,“小康农民讲习所”是“一体”,高校智力供给和农民技术需求是“两端”,“小康薯光”等社会实践团队、“暖羊暖四方”等科技志愿服务团队、“芃麦计划”等创新创业团队是“多翼”,实现了专家与农民的贯通、校内与校外的联通、思政育人与专业实践的融通。项目长期坚持《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等政策导向,每年拨付800万元专款用于各种实践专项,建立了包括固定平台、24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国际合作本科教育项目、27个产学研创新联盟、20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多样的平台载体,形成了一支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大学生课外培养指导委员会为枢纽、校内教授科研团队为专业技术指导、院系团委书记和辅导员为引导、学生党员为先锋的队伍,加强政策、经费、平台、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项目常态化、规律化、科学化推进保驾护航。
二、精准对焦发力,唱响“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主旋律”
河南科技大学“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呈现出“需求对接准、学生参与深、多方联系密”的三大特色,积累的宝贵经验不仅推动了本校实践育人工作,而且推广到省内外其他高校,育人模式被广泛复制。一是需求对接准。“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以“智”为核心,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乡村振兴的助力。项目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先后围绕河南、四川、山东等地生产实际和农民切实需求,对接校内新农科研究的科研成果,指导当地建设了脱毒红薯、特色牡丹等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学生参与深。“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赋能为抓手,培养学生服务意识,锻造学生实践能力。项目先后成立100余个子项目团队,7000余名学生走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线,累计参与志愿者2万余人次。三是多方联系密。项目组和当地建立长期的联系,利用多方平台,及时解答农民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打破了校企政村之间协同发展、互通互构的隔阂,推动“校企政村”走向联通互融互动。
三、精心挖掘价值,编织“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同心圆”
河南科技大学“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现了创新、扶贫、教育等多方联动,效果显著,是实践育人模式的新探索。一是“项目+”创新。“小康农民讲习所”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0余项,团队自主研发“容易会”数字化体系,把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变成960项平台指令动作,全程1583项数据监控,制定了26项品质检测标准和30项安全检测标准,让农民“0”经验种植高品质果蔬,适用20个品类、80个品种,服务500余个农业经营主体。二是“项目+”扶贫。“小康农民讲习所”已在全国30个城市开花结果,累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协调当地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创造就业机会,累计务工人员达到10余万人;直接和间接带动2万余农户稳定增收,完成订单额28亿元,年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小康薯光”项目团队累计推广100万亩脱毒薯苗,直接或间接受益薯农25万余人次,帮助薯农每亩增收1750元,累计效益达17.5亿元。三是“项目+”教育。项目将潜藏在社会中的隐性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打造了一支以学校为主阵地、涵盖政府、企业、乡村各个方面的育人共同体,推动从“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的创新性转化,实现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统一。
四、精诚坚守初心,汇聚“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正能量”
河南科技大学锚定“数字化农业”发展方向,围绕“小康薯光”“芃麦计划”等项目打造可复制可共享的项目库,推动“小康农民讲习所”在全国裂变式发展,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智”支持,“以智赋能”实践模式取得了服务乡村振兴和实践育人的双赢效果。“小康薯光”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申报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薯产业技术集成的开发与推广”荣获2022年全国农科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优秀成果一等奖。团队指导教师侯文邦教授荣获“出彩河南人”2023最美教师称号。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芯”安筑牢大粮仓:我国粮种“外浸”之困及其破解路径研究——基于河南省13个产粮大县粮农(企)的调查》荣获特等奖。
《河南教育工作情况》2024年第10期